【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心理科学进展
曾用名:心理学动态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主管:中国科学院
ISSN:1671-3710
CN:11-4766/R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1.489796
被引频次:131455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CSSCI中文社科引文索引(2019-2020);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8);统计源期刊(2018);期刊分类:心理学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防汛宣传教育和预警信息传播的心理学原理(3)

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4 说服的过程 3.1 发布者 发布者,一般是指国家、省、市、县、乡防汛指挥机构或者相关的水文气象机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可信的发布者给人的感觉

图4 说服的过程

3.1 发布者

发布者,一般是指国家、省、市、县、乡防汛指挥机构或者相关的水文气象机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可信的发布者给人的感觉就是值得信赖的专家,有魅力、精力充沛、自信的人往往更有说服力。此外相关性也具有吸引力。在图3 北京市防汛宣传海报中,海报的人物选取了北京市电视台主持人,是北京人熟悉的公众人物,具有高颜值、亲和力强、形象正面的特点,海报的发布单位为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因此,从这几个角度看,北京市防汛宣传海报的设计是非常符合心理学原理的。

3.2 信息

信息(说服内容)即为防汛常识、洪水灾害预警信息。心理学者研究发现,如果说服对象心情愉快,那么信息的说服力更强。与之对照的是,如果信息能够引发对象的消极情绪反应,也有较强的说服效果。因此只有既让人们感觉到威胁事件的严重性和可能性,又让他们意识到解决之道并感到有能力实施,才能更有说服力。具体到山洪、泥石流、崩塌等突发灾害,采用一些现场场景照片、短视频等能够起到一些正面宣传难以达到的警示效果。如2018年8月11 日,北京市房山区X209 军红路K19+300 米处山体发生1起崩塌灾害,塌方量约3万m3,但由于发现及时并封闭了道路,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车辆损失。该现场的不同角度的短视频由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微信公众号发布,多家自媒体公众号转载,日点击量达到100万人次,极大地警示了汛期进入山区旅游人员。

此外,设计的预警信息应针对特定的受众,并对选定的受众群体以清晰易懂、简明扼要的方式传播并提供行动指南。受灾害事件威胁的社区可能由说不同语言和方言的人组成。在旅游区,受众语言多样化现象更加普遍。因此,在设计山洪预警信息时,发布者应该考虑到受威胁区目标受众使用的语言。

3.3 渠道

渠道是将信息分发给受众的方法。渠道包括媒体(电视、广播、广告牌、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学校、居委会等社区组织。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适宜和可信的渠道有助于确保目标受众收到信息,多数媒体传播包括两步流程,从媒体到意见领袖,再到普通大众。受众的注意力会不自觉地从信息本身转移到信息发布者身上。

经常与某个特定群体联系的人通常会建立良好的渠道,因为他们已经拥有沟通方法(手册、通讯录、网站、电话列表),并与群体建立了信任关系。在山洪预警方面,利用村组(社区)现有的渠道发布预警信息将达到较好的效果,而且以面对面的交流最为有效。如通过村组有威望的人员基于村民小组的组织结构以预警广播(声音)或当面挨家挨户通知,有助于最大限度的实现人员转移避险。

信息重复多次,能够显著增强信息的可信度。因此,采用预警广播发布信息时,应设定重复播放,宣教活动必须要持续反复进行。信息发布所在地区曾受过洪涝灾害,当地人了解认识洪涝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新发布的信息也具有很强的可信度和执行力。

3.4 受众

预警的对象可能不是一个单一群体,可能包括:①来自多个国家的多种语言的游客;②了解该地区的环境、交通情况的居民,因为不舍财富而没有听从转移指令的居民等。每种群体都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发送信息,以受众在接收到预警时能够做出明智的转移行动。此外,可通过自身语言、风险知识掌握程度、工作时间或体能情况等因素把受众分成不同的群体,但务必尽力将预警信息分发给受威胁的所有人员。

受众中一定会存在一些脆弱人群,因其社会经济能力或体能条件导致更为易损。脆弱人群一般包括:生活在贫困线附近或以下的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少数民族和租房者等。脆弱人群易在山洪灾害事件受损,而且灾后恢复也很困难。在开展宣传教育和发布传播预警信息时,尤其要关注脆弱人群。

群体心理学的奠基之作《乌合之众》指出[12],在群体之中,个体的人性就会湮没,独立的思考能力也会丧失,群体的精神会取代个体的精神。在瞬间来袭的自然灾难事件中,常常会发生群体无意识盲从行为,个体不问是非地在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上附和别人,导致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或慌不择路,防而不当。而群体中有人率先行动时,群体也会跟随。如2012 年8 月8 日傍晚,77 名游客在安徽省池州市境内的白洋河漂流时,突遇山洪暴发。惊慌失措之中,1人率先跳船逃生,其余76人也相继跳船逃生,但有2 名游客被湍急的河水冲走[8]。换言之,群体行为中牵头人的言行对其他人有着重要影响,如群体领袖掌握一定的避险自救常识,冷静指挥,收到预警后带头转移,则群体也随之转移避险。


文章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网址: http://www.xlkxjzzz.cn/qikandaodu/2021/0610/830.html


上一篇:斯德哥尔摩现象在职务犯罪讯问中的应用
下一篇:科学与人文的相互整合民族精神价值的姿态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