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心理科学进展
曾用名:心理学动态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主管:中国科学院
ISSN:1671-3710
CN:11-4766/R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1.489796
被引频次:131455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CSSCI中文社科引文索引(2019-2020);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8);统计源期刊(2018);期刊分类:心理学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孩子一哭闹父母就要抱?心理科学实验给你答案

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编辑:刘一之 定稿:苏子后 宝宝哭了,抱还是不抱,对不少宝妈来说,是两难的选择。有人说,宝宝哭了不能抱,不然以后就养成了不好的习惯,而反对的人说,宝宝哭了要是不抱,


编辑:刘一之

定稿:苏子后

宝宝哭了,抱还是不抱,对不少宝妈来说,是两难的选择。有人说,宝宝哭了不能抱,不然以后就养成了不好的习惯,而反对的人说,宝宝哭了要是不抱,以后缺乏安全感。

那么,宝宝哭了,到底该不该抱呢?



宝宝为什么会哭?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宝宝为什么会哭。

对于宝宝而言,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恒温、营养供给,一切都井然有序,自己只需被动的接受即可,小日子过得别提有多舒服了,可是,在他们出生之后,这种稳定的秩序被打破了。


脆弱的他们在适应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只能不断地依赖父母,而哭,则是他们表达“需求”的方式。通常,6个月之前的宝宝哭,原因非常直接,无非就是困了、饿了、尿了、不舒服了。

而随着月龄的增长,他们的需求也逐渐增多,比如被吵着了、想要和父母玩等,或者就是单纯的想逗爸爸妈妈。


孩子一哭闹父母就要抱?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幸孕姐想跟大家分享一个略有些残忍的心理科学实验:

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约翰·华生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小阿尔伯特实验),他将9个月大的小宝宝小阿尔伯特和小白鼠以及毛绒物品放在一起,只要小白鼠一接触小宝宝,华生就用铁锤敲击铁棒,进而发出巨大的噪音。

而这必然会引起小宝宝的恐慌和哭闹,在一次次的实验之下,给小阿尔伯特留下了心理阴影,只要看见毛绒玩具和小白鼠就会忍不住害怕和哭泣。


正是这个实验,让华生相信:

就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完整睡眠训练法,即孩子哭的时候父母要狠下心来不管他,不去安慰,等他们自己不哭的时候再去抱,希望能让他们学会坚强、听话懂事。

殊不知,对于一岁内的幼儿而言,正是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如果父母采取“哭声免疫法”来冷淡处理,但是这种拒绝的姿态,对于正处于情感认知建立期的孩子而言,无疑是一种沉默的伤害,严重还将导致其大脑和身体发育,受到伤害。


曾经有研究人员跟踪调查过长时间经历持续性哭闹的婴儿,发现他们长大后学习成绩和社会行为能力,较正常孩子而言,落后很多,这可能会伤娃一生。

就拿创始人约翰·华生的经历来说,就知道这种方式对小孩影响有多大:

在他的养育之下,大儿子雷纳多次寻死,最终在30岁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还有一个儿子一直流浪在外,靠着别人的施舍荒度人生;

女儿情绪喜怒无常,而且喜欢酗酒。

不过,对于这个话题,我们还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分析。


此时的宝宝极度依赖父母,如果父母能及时回应他们,会让其产生父母是温暖,并值得信赖的认知。

而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不断地强化其对宝宝的认知,能及时的分辨出他们的具体需求是什么。而这种积极反馈,可以有效减少宝宝哭闹的次数。


此时的他们,在之前的观察成长过程中,可能已经慢慢有了因果的概念,所以,他们有时候可能会“目的不纯”的用哭闹,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这个时候,摆在父母面前的问题已经不是抱或者是不抱了。

在面对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无视需求和无目的满足的错误回应,不仅无法解决当下的问题,还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比如:




此时,父母的共情与陪伴,于孩子而言,比单纯满足需求更为有安全感。

也就是说,父母在满足孩子生理需求的同时,要需要兼顾宝宝安全感、信任感的培养,从而让他们对这个世界产生信任感。



文章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网址: http://www.xlkxjzzz.cn/zonghexinwen/2021/0211/697.html


上一篇:美国学术杂志《心理科学》:爸爸有这些特点,
下一篇:犇“牛”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