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心理科学进展
曾用名:心理学动态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主管:中国科学院
ISSN:1671-3710
CN:11-4766/R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1.489796
被引频次:131455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CSSCI中文社科引文索引(2019-2020);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8);统计源期刊(2018);期刊分类:心理学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已读不回”和“无人点赞”真的让我很焦虑:

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人人都爱社交网 上至80岁村口老大爷,下至纸尿裤王者小baby,网络社交正以势不可挡之势淹没、冲刷和改变着我们这代人的方方面面,很多时候我们宁愿在线上和人敲两个字,也不愿意

人人都爱社交网

上至80岁村口老大爷,下至纸尿裤王者小baby,网络社交正以势不可挡之势淹没、冲刷和改变着我们这代人的方方面面,很多时候我们宁愿在线上和人敲两个字,也不愿意开口说两句话 —— 前者感觉总是轻松得多。

这种体验得到了科学研究的支持,比起面对面形式的现实社交,我们在网络世界发表言论和与人交流时确实更不焦虑[1],这是因为网络社交具有匿名性、失同步性和便捷性:

首先,网络社交的匿名性可使个体自我意识减弱,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平常在网络上发表沙雕言论时并不会像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那么谨慎和小心,因为网络这层面具让我们十分清楚“对方打不到我”也并不真正知道“我是谁”,“网络我”并不完全代表“现实我”,如果说错了话,也不会对我个人的声誉造成太大影响。

其次,网络社交的失同步性给个体更充足的时间修饰自我表征,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想会儿、歇会儿”地组织自己的语言,一句“Hello”可以在打字框里删删改改半小时,只要还没点下发送键,就还能不断地自我修正。

第三,便捷性则有利于双方保持高密度的自我表露[2],在网络世界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和任何人敞开心扉侃大山,从外卖被偷到线性代数,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学,半夜三点半,漆黑的夜晚配上你过度曝光的脸,手机另一端的网友,就是最了解你的那个人。

被微信拯救的社恐患者

普通人享受着网络社交所带来的无穷便利,对于一群不那么普通的人而言,线上社交更是他们的福音和救济 —— 他们就是“社恐患者”。

现实中的你:瑟瑟发抖、见人绕路走、我不是我没有

网络上的你:吐槽天才、水群达人、社交一枝花

每个人都会有“社交焦虑”这种十分常见的负性心理体验[3],几乎所有人在公众面前做演讲或与德高望重的重要他人交流时都会感到社交焦虑,但有些人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的过分担心、紧张和害怕,与他人目光对视都会感到紧张,后者我们称之为高社交焦虑者。

根据社会补偿理论,高社交焦虑者由于在现实中的社交需求未得到满足,因此会更倾向于到网络社交中寻求补偿[4],他们会比普通人更容易依赖和沉溺于网络社交所带给他们的“安全感”,并借此回避带有他人负性评价的面对面社交场合。

还记得我们先前说的吗?匿名,便利,有充足的时间来调整发言,这些优点让社交网络成为了高社交焦虑者的避风港,但随着线上和线下交往的界限趋于模糊,研究者发现,在一些特殊的社交情境中,这些优点反而成了缺点,催生了全新的“线上焦虑”。

比如说 —— 无人点赞,已读不回 (?_?)

网络社交的“新型”社交焦虑

你发了一条朋友圈,过去了半小时,尽管你每隔2分钟打开一次,新提醒依然是0,你不断回看自己的文案和每一张配图,琢磨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错,逐渐变得焦躁不安……

最终,你实在忍受不了了,不得不一键删除了这条你选图、P图,想文案加起来一共花了大半个钟头才编辑好的朋友圈。

或者是,你在打字框中敲敲打打,把敬称,事务,语气,乃至标点符号都修饰了四五遍后,终于鼓起勇气给老师发了你近期的工作进展。

不久后,你看到老师在师门群里发布了通知,却一直没有回复你的私信……

这些情境令人如此窒息,是因为线上沟通带来高效和便捷的同时,也让我们对秒回信息、获得关注和认同感有了更高的期待,但这种期待没有办法总是等到满足。

在期待落空时,往往会伴随着对自我的否定与焦虑——是不是我的朋友圈没意思,所以没人点赞?是不是我老板看我做的太差了,所以不想回?

这种线上社交焦虑和线下社交焦虑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即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在意,无人点赞和已读不回都是他人对我们负面评价的诱发线索。

都有哪些线上焦虑

除了无人点赞和已读不回,心理学家还总结了线上新型社交焦虑的种种表现形式,比如:

//建立关系的焦虑

网络社交焦虑可能会使个体因害怕负面评论而频繁删除特定的内容及激活屏蔽功能,如设置“仅展现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和频繁的“重新编辑”和“删帖”行为。


文章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网址: http://www.xlkxjzzz.cn/zonghexinwen/2021/0210/692.html


上一篇:为什么新年需要仪式感?再铁的直男都会同意这
下一篇:2021“揍娃指南”!打不打?怎么打?期末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