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心理科学进展
曾用名:心理学动态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主管:中国科学院
ISSN:1671-3710
CN:11-4766/R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1.489796
被引频次:131455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CSSCI中文社科引文索引(2019-2020);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8);统计源期刊(2018);期刊分类:心理学
[从当前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亦有同样的观点: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意义学习是有条件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同时又适合学习者已有知识准备和认知发展准备,才能被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所同化,从而具有心理意义。否则,有意义学习便不可能成功。(《教育心理学》,第65-66、279-283页)]
另一方面,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一个总体。他敏捷地和欣然地从一个主题到另一个主题,正如他从一个场所到另一个场所一样,但是他不意识到转变和中断,既没有意识到什么割裂,更没有意识到什么区分。儿童所关心的事物,由于他的生活所带来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兴趣的统一性,是结合在一起的。它具有儿童自己的生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儿童一到学校,多种多样的学科便把他的世界加以割裂和肢解。把事物归了类,并不是儿童经验的事物;在儿童的经验里,事物并不是分门别类地呈现出来的。感情上的生动的联系和活动的连结,把儿童亲身的各种经验综合在一起。一句话,已经归了类的各门科目,是许多年代的科学的产物,而不是儿童经验的产物。(《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117页) 另外,对儿童来说,他们天生地具有四种本能的需要,即:交谈或交流的需要、探究或发现的需要、制作或建造的需要、艺术表现的需要。这四种本能的欲望或冲动,是儿童行动的自然泉源。儿童的生长依靠运用这些泉源。(参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47-50、83、199-210页;《杜威学校》,第31-32页;《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第215页)
如果学校的课程教材照搬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一上来就用一大堆远离儿童生活经验和本能需要的抽象概念和原理堵塞在儿童前进的道路上,那么,“儿童接近书本时就没有理智上的渴求”,学生的学习必定是枯燥空洞的机械训练和形式分析,成为一件压抑而不是利用儿童本能兴趣的苦役,而它本来是可以利用这些本能兴趣的。“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如果不适合学生自身经验中已经激发起来的兴趣,或者不能引出具有某种意义的问题,则在理智的发展上,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这种教材无法深入思维的过程,因而是无用的;这种教材像大量的废料和碎片一样,堆积在脑中,一旦出现问题,它就成了妨害有效思维的障碍物。”当然,另一方面,也不能仅仅迁就学生的兴趣,“如果你放任这种兴趣,让儿童漫无目的地去做,那就没有生长,而生长不是出于偶然。”(参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47、83-84页;《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第215页)
但是,如果学校的课程教材能够利用这些本能的兴趣,“让儿童先表现他的冲动,然后通过批评、提问和建议引导他认识他已经做了的事,他需要做什么,结果就会完全不同”,就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要成功地完成他所感兴趣的事,解决他自我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掌握一定的工具、方法和知识是必要的,从而将其一步一步逐渐引导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上来,那么,学生将会深切地认识到所学东西的价值和社会意义,学生的学习将会是自然的、有动力的、牢固的和有效的。(参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47-50页)
(二)
因此,教材的展开就必须充分考虑上述这些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以此为依据来设计教材的展开顺序。(批判了传统的教材展开方式,分析了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杜威又提出了自己关于教材展开的观点。)
他认为:教材必须利用学习者本能的各种需要或兴趣,以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经验准备作为起点(对于年幼的学习者来说,教材“应当尽可能地以学生直接的亲身经验,作为统觉的基础”),把新的种种事物和事件同较早的种种经验理智地联系起来。(参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第215、291-292页)
学生应该学习各种学科知识,但不是作为与学生的本能需要或兴趣不相干、与学生的已有经验相分离的东西,孤立开来作为外部强加的东西来学习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被感觉到需要”、作为学生的行动之必需来加以学习,与学生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加以学习的。
实际上,学生所熟知的日常社会生活经验和学生兴致勃勃地从事的各种活动,与要求学习的学科知识,两者之间存在着大量真实的、自然的联系──一方面,各个学科知识广泛、普遍地应用和渗透于日常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另一方面,学生交谈、探究、建造、艺术表现的本能需要为各种知识的应用(语言的运用、数学的运用、自然社会知识的运用、艺术的运用等等)提供了大量真实自然的机会。但是,学生自己是认识不到这种联系的。而学校教材要做的事就是要阐明这种联系,解除对这种联系的限制──不是靠引进按学科逻辑体系展开的一系列专门学科,而是通过使这些真实的、自然的、普通的联系纽带富有生气来将二者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这种联系,启发学生认识到,比如地理知识,不过是他们每天看到、感受到和接触到的事实的更正式、更正确、更明确的说明。(参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51、62-63页)
文章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网址: http://www.xlkxjzzz.cn/zonghexinwen/2020/0924/418.html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什么大类
下一篇:“相由心生”有什么科学依据吗心理学家给出2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