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心理科学进展
曾用名:心理学动态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主管:中国科学院
ISSN:1671-3710
CN:11-4766/R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1.489796
被引频次:131455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CSSCI中文社科引文索引(2019-2020);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8);统计源期刊(2018);期刊分类:心理学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后疫情时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初探(2)

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⑤通过各种活动的进行,让小学生总结自己在疫情期间可以干一些事情。比如,及时完成作业,做好预习,及时充电,为明天的学习打基础;讲究个人卫生

⑤通过各种活动的进行,让小学生总结自己在疫情期间可以干一些事情。比如,及时完成作业,做好预习,及时充电,为明天的学习打基础;讲究个人卫生,不给国家添麻烦;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为人民服务的一位医生,为人民救死扶伤;小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宣传抗疫知识,为国家做贡献。这一切,都将培养学生远大的人生理想。

(二)开展团队主题活动,强化小学生的身心素质,让小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状态尽快得到恢复

如果说班会是从点上对小学生进行疫情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的话,那么团队主题活动则是从面上对小学生疫情期间出现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试和干预,使其恐慌、无助的心理状态得以平静的恢复。疫情期间通过构建团队主题活动来干预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规模上,团队主题活动应以小队为主进行,要避免大范围的主题团队活动的进行。疫情虽然在一定范围得以控制,但不能掉以轻心,要充分认识到防疫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切实为小学生的身体健康负责。

②开展主题活动要持之以恒,尽量以游戏活动为主。考虑到疫情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小学生心理辅导干预措施上可以采取游戏方式,力求游戏要做到生动有趣,内容要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使小学生在通过游戏后有所收获,从而达到缓解小学生心理创伤,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作用。

③团队主题活动是在团体模式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模式,在设置模式上要注意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征,适当增加一些难度,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坚忍品质和战胜困难的心理适应状态。这样,小学生在面对疫情灾难时就不再紧张,不再恐惧,不再忧郁和焦虑。小学生无比强大的内心必然是战胜疫情的最佳武器和防线。

④团队活动要立足于学校实际情况,尽量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所联系。这样,就可以节约人力成本和师生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身到学习中去。

(三)利用小范围的体育活动,锻炼小学生的心理品格,恢复他们在疫情之后脆弱的心理素质

小范围的体育不会影响疫情的防御,却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体育运动可以锻炼学生健全的心肺功能,又能促进小学生的生长发育,提高免疫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小学生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可以及时做出调节,准确、迅速地反应。在心理上体育锻炼能调节小学生在校时的紧张情绪,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恢复他们的体力和精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可以帮助改善睡眠和繁重的学习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操,让他们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和价值观,使小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中获得快乐健康和谐的发展。小范围体育活动主要开展形式以跳绳、踢毽子、篮球、羽毛球运动为主,也可以让同学们参加长跑等体育活动。这些都将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力,增加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小范围体育运动的积极作用,他不仅能强健小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还可以完成身心发展,锻炼人生,使小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灵,健康的体格,健全的人生。

总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包含线上方面和复学后的直接接触。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在这两个层面上没有主次之分,只是时间的先后而已。在线上措施以单独对话和推送为主、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主。在学校则以个别辅导、主题班会和全身心的体育锻炼为主,这两方面力求通过调查和对每个学生的分析,精准施策,使每个小学生对疫情后的心理状态得到最大的干预调节。[2]

[1] 谭友果,甘枝勤,刘成文,等.汶川地震后低年级小学生心理状况及连续1 年心理干预分析[J].四川医学,2011,32(5).

[2] 雨润.震后对灾区少年儿童的心理危机干预[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8(6A).



文章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网址: http://www.xlkxjzzz.cn/qikandaodu/2021/0708/840.html


上一篇:舞蹈心理学视域下的幼儿舞蹈教育探索
下一篇:中小学师源性隐性心理伤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