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心理科学进展
曾用名:心理学动态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主管:中国科学院
ISSN:1671-3710
CN:11-4766/R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1.489796
被引频次:131455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CSSCI中文社科引文索引(2019-2020);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8);统计源期刊(2018);期刊分类:心理学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斯德哥尔摩现象在职务犯罪讯问中的应用(2)

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讯问中斯德哥尔摩现象情景的营造和维系加强条件 1.强化双方力量对比失衡 职务犯罪嫌疑人触犯法律之前的身份和地位相对较高,这类人素质较高

(一)讯问中斯德哥尔摩现象情景的营造和维系加强条件

1.强化双方力量对比失衡

职务犯罪嫌疑人触犯法律之前的身份和地位相对较高,这类人素质较高且高度自信。在讯问前,由于其还很高傲,讯问中会出现不重视讯问人员,对讯问人具有不削和满的情绪和态度。这种情况下,讯问人员就需要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其心理情况进行掌握,并运用言语和法律改变这种力量对比关系,否则会导致讯问工作的开展受到阻碍。所以,在审讯过程中,首先要让嫌疑人认识到当前悬殊的力量对比关系,在心理上对其骄傲自满的态度进行压制,使犯罪嫌疑人暂时放下身份和地位,如在讯问是可以直呼其名,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并针对其可能触犯的法律和违法犯罪行为给予其严重处理。重点强调职务犯罪对国家和集体利益的损害是不可原谅的,劝其能够坦白从宽。这样双方在力量对比上的差距拉大,嫌疑人逐渐的认识到讯问人员的身份是代表国家权力,而自己是触犯国家法律的嫌疑人,在讯问过程中可以逐渐的深化这种意识,使双方的身份差距意识逐渐的拉大,这是使犯罪嫌疑人产生斯德哥尔摩现象的基础。

2.实时适当的人文关怀

心理学认为,即使作为犯罪嫌疑人,在羁押和看守时对尊重的需求和自由与常人无异。而作为职务犯罪嫌疑人,在羁押之前多是国家干部,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过一定的贡献。在讯问过程中希望讯问人员能够对自己的功绩给予可肯定,并希望得到尊重。由此,讯问人员应在讯问过程中适当的对其功绩给予肯定,包括当前配合讯问态度的肯定。给予肯定要在合适的时间和适当的时机,而且仅限于调动嫌疑人积极配合的情绪,一旦肯定过度,会适得其反,使其重拾以往的身份和地位的自信。讯问人员可以通过提及其家庭和亲人实现情感沟通的渠道。让嫌疑人对讯问人员的善意举动给予认同,使其敞开心扉。

3.限制嫌疑人信息获取

职务犯罪嫌疑人一旦被羁押和审讯,应立即限制其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嫌疑人在进入讯问程序后,应固定其所处的讯问环境,避免由于环境的变化导致嫌疑人在心理上产生波动情绪。与此同时,要尽量避免嫌疑人与外界人员接触,包括没有参与到讯问程序的工作人员,不能与讯问人员之外的工作人员有语言的交流。此外,讯问人员应通过与嫌疑人心灵上的沟通,让其在心理上对讯问人员产生依赖,并寻求获取案件的相关信息。

4.提出解决方案

在案件讯问期间职务犯罪嫌疑人会面临“人质情境”,不断的在心理上对讯问人员提出的问题进行考量,徘徊在坦白和抗拒两种思想之间,并权衡两者的利弊。讯问人员应利用犯罪嫌疑人当前的心理状态改变其思想状态,使其认识到坦白从宽的好处,并在思想上认识到如实供述能够缩小双方地位的差距,使双方力量趋于平衡,嫌疑人紧张焦虑的情绪也得到缓解。

(二)职务犯罪侦查中斯德哥尔摩现象的把控

在职务犯罪案件侦查过程中,侦查人员认识到斯德哥尔摩现象对案件侦破的重要作用,并在讯问中积极强化各种条件。由于斯德哥尔摩属于心理学范畴,强调的是嫌疑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在经历长时间的讯问后,应正确判断嫌疑人是否出现斯德哥尔摩现象,在讯问过程中侦查人员应紧密的观察犯罪嫌疑人心理,并留意把控,这样才能在讯问过程中适时充分的利用斯德哥尔摩现象的心理状态,对职务犯罪案件的侦破起到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在职务犯罪侦查和讯问过程中,犯罪嫌疑人一般情况下都会产生斯德哥尔摩心理状态,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侦查人员能够适时充分的运用这种心理状态,促进案件的侦破,同时也需要案件侦查人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在职务犯罪案件讯问中创造斯德哥尔摩现象的条件,提高职务犯罪案件的侦破效率。

[1]颜开,谢玲琴.浅谈心理限制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的运用[J].法制与社会,2014(36).

[2]程宏.模糊语言在职务犯罪审讯中的运用[J].中国检察官,2011(12):61-63.



文章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网址: http://www.xlkxjzzz.cn/qikandaodu/2021/0610/829.html


上一篇:重大疫情中政府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
下一篇:防汛宣传教育和预警信息传播的心理学原理